他,執教三十年,沒有取得過多少令人矚目的個人榮譽和學術成就,但無論是同事還是他帶過的學生,沒有一個不欣賞他的為人、肯定他在專業教學領域方面的影響力。
他,從教三十年,身邊有太多的晚輩在職稱和職務上都領先于他,但他對此卻淡然處之,而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對學生的關愛和培養中去。
他,講臺三十年,兢兢業業地做著與學生、與系部、與學院有關的日常瑣事,不為職稱,不為職位,只為學生、為系部、為學院,做得那么恬淡,做得那么快樂,做得那么主動,言傳身教,詮釋著作為一名教師應有的道德模式。他就是模具系的老教師,出生于1958年的惲達明。
今天讓我們走近這一道德模式,去認知,去感受。
愛心育人——春風化雨細無聲
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:“一個好的教師意味著什么?首先意味著他熱愛孩子,相信孩子,關心孩子,了解孩子。”惲老師認為:沒有愛就沒有教育,對學生要愛得深沉,愛得真切,愛得全面。這樣,我們老師才能與學生相融。
怎樣愛學生?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,惲達明總結出了“三心”做法:在思想上正面誘導,做學生的知心人;在教學上因材施教,做教學的有心人;在生活上熱忱關懷,做學生的貼心人。
優等生人人喜歡,學習困難學生則使大多數教師“頭疼不已”,他們學習上缺乏上進心,得過且過,思想上自暴自棄,有的干脆“破罐子破摔”。作為班主任,作為
愛是一種能量——這句話在惲老師那里變成了現實。
學習困難學生需要安撫,家庭經濟狀況窘迫的特困生更需要用真心去關懷。每學期開學,惲老師總是特別關注班上的貧困學生,并號召班級里經濟條件好的同學與特困生開展結對幫扶活動,使這些特困生們在異鄉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。
在關愛學生方面,能夠體現惲達
眾所周知,大學的最后一年是學生從校園正式跨入社會的實習年,期間,在學習、工作、生活方面,學生都會產生一定的不適應。為了不影響自己正常的校內教學工作,又能兼顧到實習生的實習指導,惲達
平和心態——積極投身平凡而又繁瑣的工作
熟悉惲達
云南大學工商管理與旅游管理學院副教授尹某曾經發表“宏論”:大學教師如果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教學、用在學生身上,是“毀滅自己”。此論一出便成網絡熱點。惲達
任職以來,他先后擔任過《機械制造基礎》、《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》、《金屬切削機床》、《機床夾具設計》、《機械制造工藝學》、《模制工藝與夾具》、《模具設計與制造基礎》、《塑料模具設計》、《機械制造裝備設計》、《模具綜合實訓》、《模具課程設計》、《模具工學結合實訓》等課程的教學。除理論教學外,每年還擔任實踐性教學環節工作,指導學生的課程設計、畢業設計、畢業實習等,每年教學工作量都是超額完成。除此之外,惲老師還注重教材、教法、學情以及學生的認知心理等方面的研究,通過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,設計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。在教學過程中,認真完成各個教學環節,始終保持誨人不倦、耐心細致的工作作風。同時,創造性地把傳統的課堂講授教學、實驗實習教學與現代化多媒體教學相結合,來培養學生的技能素質和綜合運用能力,教學效果獲得學院師生一致好評。
在畢業設計、課程設計選題中,惲達
惲達
學生的實習、就業歷來是各高校學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,2007年,模具系獨立成系,各項工作都處于探索階段,還不成熟。在這個時候,惲達
這邊的實習就業基地建設工作剛做罷,惲達
工作放前頭,名利置身后;遇事不管份內份外,開開心心做;做事不避繁瑣,高高興興完成;只要對學院、系部、學生有利的事情都積極參與;心中裝著學生,心里念著集體,對個人的名利升遷思之甚少——這,就是惲達明的道德模式。